昆明理工大学冶能学院
js33333线路登录 >> 学院概况 >> 院系结构 >> 正文

冶金工程系简介

更新日期:2018-05-18

冶金工程学科瞄准有色金属冶金国际学术技术前沿,以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培养冶金及相关行业的拔尖创新人才,汇聚一流的学科师资队伍,构建多学科方向互容、运行高效的科技平台,开展冶金工程领域关键共性科学技术研究,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增强创新发展驱动力。承担数百项国家重要科研项目和企业技改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教学成果奖10项,培养本科、硕士、博士和留学生8000余人,为国家的冶金行业人才培养和冶金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学科发展历程

冶金工程学科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22年创立的私立东陆学堂采矿冶金系。1954年组建昆明工学院冶金系,1964年开始招生研究生,1980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获批有色金属冶金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批冶金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获批冶金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有色金属冶金学科于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通过教育部绩效评估,再次被授予为国家重点学科。2013年冶金工程本科专业率先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冶金工程学科在2012年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位列第4位,2014年荣膺中国校友会中国五星级学科专业美誉,2016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B+

拥有“有色金属冶金”国家级重点学科,“冶金工程”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冶金物理化学”省院省校共建重点学科;建有“冶金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冶金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有色金属冶金、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等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能源与环保领域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点授予权,“冶金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各(下设有色金属冶金、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等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

        二、师资队伍及人才培养

昆明理工大学冶金工程学科现有教职工120人(含本院冶金系87人,院机关7人,院实验中心7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9人),教授(正高)47人,副教授(副高)45人,具有博士学历103人,具有硕士学历15人。现有博士生导师40人(含院外),硕士生导师67人(含院外)。

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建设了一批由院士、“国家高层次人次”入选者、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等领衔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其中,真空冶金团队、冶金节能减排团队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铝镁钛锌有色金属清洁冶金、微波能应用及装备技术、硅冶金与硅材料技术、湿法冶金电极新材料等团队入选云南省创新团队,有色金属冶金学团队、冶金工程团队分别入选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形成了“立于德,成于学,展于创,益于民”的团队优秀文化。

本学科已为我国输送本科毕业生7000余人,硕士毕业生1000余人、博士毕业生240余人、博士后40余人,培养留学生258人。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以徐祖耀、殷之文、张国成、戴永年、彭金辉5位院士为代表的一批科学界杰出人才,以中铝股份公司总经理敖宏、攀钢集团总经理张大德、云南冶金集团董事长田永、云铜集团副总经理王冲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企业家,以国家计委科技司原司长秦声涛、冶金部生产司原司长张志勋、云南省委常委原副省长李树基、海南省副省长彭金辉、云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江、云南省人大副主任杨保健、王树芬等为代表的一批省部级优秀领导干部,以及昆明工学院原院长蔡乔方、昆明理工大学原副校长杨显万,现任昆明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英杰,副校长王华、副校长杨斌等一批优秀的高校管理者。

        三、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

昆明理工大学冶金工程系现有“冶金工程”、“新能源材料和器件”两个本科专业。

昆明理工大学冶金工程专业是学校办学历史最长、办学实力最强、办学水平最高、办学特色最突出的专业之一,经过9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是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和冶金工程领域卓越计划(全日制专业学位)实施专业,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计划实施专业,也是云南省重点建设专业和云南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已经形成“本-硕-博”多层次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2013年在全国冶金专业中率先通过教育部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效期六年)。本专业按照“重基础、宽口径、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格健全、个性突出、基础宽厚、视野开阔、发展潜力大、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优秀,了解现代冶金和材料学科发展,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掌握现代冶金工程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善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从事冶金及相关领域的生产、管理及经营、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的工程技术型或科学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

昆明理工大学新能源材料和器件专业是2016年初经教育部批准开设,自2016年9月开始招生。其专业建设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在戴永年院士支持筹建的锂离子电池研究室,经过近20年的发展,冶金系在新能源存储与转换材料以及器件方面逐步发展完善,研究方向从锂离子电池及材料研究扩展到燃料电池材料、光伏电池及其材料、清洁能源转化材料的研究,具备了从材料制备与表征、实验电池到全电池组装、检测的系列条件。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坚实的材料、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学科基础,系统掌握能源转换与存储材料及器件设计与制造工艺、测试技术与质量评价、新能源系统与工程等方面的专业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应用研究型人才,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成长为能源转换与存储材料及器件、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技术骨干或管理骨干。

          四、 平台及团队建设

冶金工程学科:已经形成真空冶金、微波冶金、冶金过程强化与节能减排、离子液体冶金、冶金熔体(溶液)物理化学、湿法冶金、钢铁冶金、冶金新材料等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省级学术创新团队6个,校级创新团队11个;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4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11个,国际合作研究室3个,搭建了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为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提供了优良的平台支撑和保障。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学科发展的团队及平台有:冶金工程相关学科团队及平台支撑,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云南省先进电池及材料工程实验室,昆明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研究中心,这些国家级、省市级团队及平台将为学科和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团队清单如下:

序号

   

负责人

级别

1   

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国家级

2   

冶金节能减排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国家级

3   

有色金属冶金学国家级教学团队

华一新

国家级

4   

有色金属真空冶金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省部级

5   

冶金工程云南省教学团队

华一新

省部级

6   

云南省铝镁钛锌有色金属清洁冶金创新团队

省部级

7   

云南省冶金节能减排创新团队

省部级

8   

云南省微波能应用及装备技术创新团队

彭金辉

省部级

9   

云南省硅冶金与材料创新团队

马文会

省部级

10

云南省湿法冶金电极新材料创新团队

郭忠诚

省部级

11

云南省高校金属粉体制备与设备开发科技创新团队

蔡晓兰

省部级

12

昆明理工大学真空冶金创新团队

13

昆明理工大学微波冶金创新团队

彭金辉

14

昆明理工大学冶金节能减排与新能源创新团队

15

昆明理工大学离子液体冶金创新团队

华一新

16

昆明理工大学冶金熔体溶液物理化学创新团队

陶东平

17

昆明理工大学计算冶金创新团队

18

昆明理工大学冶金新材料与表面工程创新团队

郭忠诚

19

昆明理工大学硅冶金及硅材料创新团队

马文会

20

昆明理工大学加压湿法冶金及材料制备创新团队

21

昆明理工大学粉体材料制备工艺与设备创新团队

蔡晓兰

22

昆明理工大学应用电化学创新团队

张英杰

23

昆明理工大学先进电池材料学科方向团队

方海升

24

昆明理工大学低温熔盐物理化学学科方向团队

徐存英

25

昆明理工大学有色金属复杂矿物湿法冶金学科方向团队

俞小花

26

昆明理工大学清洁燃烧学科方向团队

胡建杭

27

昆明理工大学工业炉窑节能学科方向团队

28

昆明理工大学低合金钢组织性能控制学科方向团队

阴树标

29

昆明理工大学计算物理化学学科方向团队

田国才

30

昆明理工大学导电高分子基复合电极材料学科方向团队

31

昆明理工大学萃取冶金学科方向团队

李兴彬

平台清单如下:

序号

   

负责人

级别

1          

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

2          

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

戴永年

国家级

3          

微波能工程应用及装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彭金辉

国家级

4          

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张英杰

国家级

5          

冶金工程国家虚拟仿真实验中心

马文会

国家级

6          

冶金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马文会

国家级

7          

超硬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彭金辉

国家级

8          

特殊场冶金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彭金辉

国家级

9          

云南省硅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马文会

省部级

10        

冶金节能减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共建)

 

省部级

11        

非常规冶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建)

彭金辉

省部级

12        

云南省有色金属真空冶金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

13        

云南省先进电池材料重点实验室

张英杰

省部级

14        

云南省冶金节能减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部级

15        

云南省特种设备安全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部级

16        

云南省微波能应用及装备技术工程实验室

彭金辉

省部级

17        

云南省生物柴油制备与检验研发中心

 

省部级

18        

云南省能源效率中心

 

省部级

19        

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微波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彭金辉

省部级

20        

复杂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省部级

21        

有色金属工业能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

22        

云南省工业节能工程实验室

 

省部级

23        

云南省特种冶金重点实验室

彭金辉

省部级

24        

云南省矿物管道输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部级

25        

特殊场冶金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彭金辉

省部级

26        

干勇院士工作站

彭金辉

省部级

27        

外场强化过程与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彭金辉

省部级

28        

云南省高校硅冶金与硅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马文会

地厅级

29        

云南省高校复杂铁资源清洁冶金重点实验室

 

地厅级

30        

云南省高校工业节能与能源新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地厅级

31        

云南省高校非常规冶金重点实验室

彭金辉

地厅级

32        

昆明市工业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地厅级

33        

昆明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研究中心

姚耀春

地厅级

34        

微波冶金重点实验室

彭金辉

 

35        

冶金节能减排与新能源重点实验室

 

 

36        

离子液体冶金重点实验室

华一新

 

37        

加压湿法冶金及材料制备重点实验室

 

 

38        

应用电化学重点实验室

张英杰

 

 

五、教学研究

近年来,冶金工程系承担了质量工程项目、教改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等各类教学项目70余项,包括:冶金工程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冶金工程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建设项目,冶金工程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色金属冶金国家级教学团队,冶金工程省级教学团队,冶金工程培养精英兼顾一般双层次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重有色金属冶金学国家级精品课程,重有色金属冶金、冶金设备基础和轻稀贵金属冶金学省级精品课程,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工作室,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等。各类教学获奖50余项,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奖,互联网+全国竞赛奖等等。

        六、科学研究

本学科长期围绕国家和行业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在铜、铅、锌、锡、镍等重有色金属冶炼及铟、硒等稀散金属提取冶金理论与技术的研发优势,逐步形成了已经形成真空冶金、微波冶金、冶金过程强化与节能减排、离子液体冶金、冶金熔体(溶液)物理化学、湿法冶金、钢铁冶金、冶金新材料等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其中,有色金属真空冶金、微波冶金两个学科方向的研究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冶金过程强化与节能减排、离子液体冶金两个学科方向的研究水平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戴永年教授创立了我国有色金属真空冶金方向,彭金辉院士发展并开拓微波冶金新方向。针对云锡资源综合利用的难题,李梦庚教授和戴永年教授自50年代起分别与云锡公司组成联合攻关团队开展研究,于70年代末取得了重大突破,李梦庚教授发明的螺旋结晶铅锡分离技术与戴永年教授发明的焊锡真空分离技术相结合,构成了现代锡火法精炼核心技术,淘汰了沿用一百余年的电解精炼技术,已推广到全球所有炼锡厂使用。戴永年教授因在锡冶金领域的杰出贡献,于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随着锡资源成分的复杂化,杨斌教授团队再一次联合云锡公司等单位组成团队,经过二十余年的攻关,打造了该技术的升级版,扩大了真空冶金技术的应用领域,科技成果先后在中国、美国、英国、西班牙等国建立了多条生产线,实现了锡冶金产业的技术升级,推动了冶金行业的科技进步。

针对低品质镍钴资源成分复杂、氧化镁含量高,高含镍二次铜精矿镍铜难以分离的问题,王华教授团队提出了采用高压超音速全氧顶吹自热熔炼原理处理含镍二次铜精矿的新工艺,解决了仅用单一熔炼技术无法有效处理氧化镁含量高的低品位复杂镍资源和镍铜有效分离的世界性冶炼技术难题,在金川集团公司得到规模化应用,可左右该类资源的世界定价权,为全球该类资源提供了一条节能、清洁的高效利用新途径。

彭金辉院士团队突破了大型微波加热反应器腔体微波相互干扰的技术难题,研制出了大型化、连续化和自动化的新型微波冶金高温反应器,向国内外转让技术及配套设备86项,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微波冶金技术装备的产业化应用。彭金辉教授在微波冶金领域的突出贡献,于2011年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17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目前,冶金工程学科共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技术发明四等奖1项、科学技术大会奖1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31项,其中包括云南省突出贡献奖1项、创新团队奖2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云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篇,提名奖2篇。近五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06项,到校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出版教材/专著22部,发表SCI检索论文512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98件。



上一篇:实验中心简介

热门文章